強制關聯追繳欠費逃費 網約車平臺別自說自話
追繳欠費、逃費,是經營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訴求,但如果不通過合法渠道,顯然容易引起用戶的爭議與反感。
據媒體報道,最近有用戶在使用滴滴打車時,剛點擊APP就自動彈出“有未支付訂單無法打車”,而這些“未支付訂單”竟然來自陌生人。滴滴公司回應稱,“關聯機制”實際上是系統經過識別,認為兩個賬號屬于同一個用戶,當該用戶的一個賬號出現未支付訂單時,另一個賬號就會產生需要支付才能打車的情況。
滴滴打車,司機將乘客送達目的地,點擊“送達乘客”后,并不強制乘客當面付款,乘客在離開后再付款也可以,但乘客最終不付款的話,下次則不能打車。然而,現實中卻有乘客惡意利用網約車平臺的這份“寬容”故意逃費,使用滴滴打車后不想付費,或者直接換手機,為滴滴公司造成了壞賬損失。從杜絕欠費、逃費、抑制乘客不誠信的角度看,滴滴公司的“關聯機制”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也的確能避免一些壞賬。
滴滴客服表示此種關聯有四種情況:第一,本人滴滴賬戶幫別人支付過;第二,被關聯雙方的滴滴賬號用同一部手機登錄過;第三,本人滴滴賬戶和其他滴滴賬戶綁定了相同的銀行卡;第四,本人新注冊手機號是別人注銷過的手機號,本人用新注冊手機號登陸滴滴,會與原手機號主產生關聯??梢?,滴滴的關聯是基于乘客原始相關信息的梳理、利用,可如此關聯不僅有漏洞,實際操作中也存在問題。
上述情況中,可初步認定第二、第三種情況與關聯者為同一人,但第一、第四種關聯,應在滿足乘客知情權、申辯權的情況下,再作決定。如第一種關聯中,幫別人支付不是不可以,滴滴可以請求該滴滴賬戶聯系幫助支付過的人,而不該拒絕其使用滴滴。就第四種關聯看,滴滴是在臆測用戶。通訊運營商按規(guī)定可以將欠費停機手機號重新投放號池供用戶選號,而將原手機號主的欠費責任強加給新手機號主,則必然引來質疑。
追繳欠費、逃費,是經營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訴求,但如果不通過合法渠道,顯然容易引起用戶的爭議與反感。其實,滴滴梳理欠費信息,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定期公示或向欠費用戶追繳,這樣做或許更能被用戶認可和接受。完善關聯用戶申訴機制,與用戶保持溝通,是對關聯機制的完善和補充。如果能請求相關部門將欠費用戶的不誠信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庫,則是更加值得推崇的做法。
近一段時間可謂是網約車平臺的“多事之秋”,眼下的“關聯追欠”風波,無疑再一次讓公眾寒心。作為時下新業(yè)態(tài)的代表,網約車理應珍視來之不易的用戶和市場,在法律框架和商業(yè)底線內行事,尋求消費者利益與企業(yè)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用專業(yè)、規(guī)范的運作贏得用戶信任——這份成長成熟過程中“交學費”換來的“真經”,應該成為網約車平臺未來發(fā)展的“座右銘”。
追繳欠費、逃費,是經營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訴求,但如果不通過合法渠道,顯然容易引起用戶的爭議與反感。
據媒體報道,最近有用戶在使用滴滴打車時,剛點擊APP就自動彈出“有未支付訂單無法打車”,而這些“未支付訂單”竟然來自陌生人。滴滴公司回應稱,“關聯機制”實際上是系統經過識別,認為兩個賬號屬于同一個用戶,當該用戶的一個賬號出現未支付訂單時,另一個賬號就會產生需要支付才能打車的情況。
滴滴打車,司機將乘客送達目的地,點擊“送達乘客”后,并不強制乘客當面付款,乘客在離開后再付款也可以,但乘客最終不付款的話,下次則不能打車。然而,現實中卻有乘客惡意利用網約車平臺的這份“寬容”故意逃費,使用滴滴打車后不想付費,或者直接換手機,為滴滴公司造成了壞賬損失。從杜絕欠費、逃費、抑制乘客不誠信的角度看,滴滴公司的“關聯機制”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也的確能避免一些壞賬。
滴滴客服表示此種關聯有四種情況:第一,本人滴滴賬戶幫別人支付過;第二,被關聯雙方的滴滴賬號用同一部手機登錄過;第三,本人滴滴賬戶和其他滴滴賬戶綁定了相同的銀行卡;第四,本人新注冊手機號是別人注銷過的手機號,本人用新注冊手機號登陸滴滴,會與原手機號主產生關聯??梢?,滴滴的關聯是基于乘客原始相關信息的梳理、利用,可如此關聯不僅有漏洞,實際操作中也存在問題。
上述情況中,可初步認定第二、第三種情況與關聯者為同一人,但第一、第四種關聯,應在滿足乘客知情權、申辯權的情況下,再作決定。如第一種關聯中,幫別人支付不是不可以,滴滴可以請求該滴滴賬戶聯系幫助支付過的人,而不該拒絕其使用滴滴。就第四種關聯看,滴滴是在臆測用戶。通訊運營商按規(guī)定可以將欠費停機手機號重新投放號池供用戶選號,而將原手機號主的欠費責任強加給新手機號主,則必然引來質疑。
追繳欠費、逃費,是經營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訴求,但如果不通過合法渠道,顯然容易引起用戶的爭議與反感。其實,滴滴梳理欠費信息,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定期公示或向欠費用戶追繳,這樣做或許更能被用戶認可和接受。完善關聯用戶申訴機制,與用戶保持溝通,是對關聯機制的完善和補充。如果能請求相關部門將欠費用戶的不誠信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庫,則是更加值得推崇的做法。
近一段時間可謂是網約車平臺的“多事之秋”,眼下的“關聯追欠”風波,無疑再一次讓公眾寒心。作為時下新業(yè)態(tài)的代表,網約車理應珍視來之不易的用戶和市場,在法律框架和商業(yè)底線內行事,尋求消費者利益與企業(yè)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用專業(yè)、規(guī)范的運作贏得用戶信任——這份成長成熟過程中“交學費”換來的“真經”,應該成為網約車平臺未來發(fā)展的“座右銘”。
- APP自動續(xù)費陷阱多 消費者警惕繳納“記憶稅”(2024-11-12)
-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fā)布消費提示:當心國產水果披上“洋外衣”(2024-10-23)
- “華佗回春寶典”傍名醫(yī)宣傳功效(2024-09-04)
- 山東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測評寵物零食:寵德萊等4款自制寵物零食細菌超標(2024-08-23)